hexo源码分析
hexo默认的分类页面,每个分类都需要跳转才能到子页面,这样不够一目了然,考虑到当前只有百来篇博文,没必要每个分类单独跳转页面,因此打算自己实现这个功能
从Hexo添加自定义分类菜单项并定制页面布局(简洁版)大致可以知道实现一个模板文件
然后注入js代码例如
1 | hexo.extend.generator.register("test", function (locals) { |
就可以达到目的
hexo默认的分类页面,每个分类都需要跳转才能到子页面,这样不够一目了然,考虑到当前只有百来篇博文,没必要每个分类单独跳转页面,因此打算自己实现这个功能
从Hexo添加自定义分类菜单项并定制页面布局(简洁版)大致可以知道实现一个模板文件
然后注入js代码例如
1 | hexo.extend.generator.register("test", function (locals) { |
就可以达到目的
先后尝试了几种办法,折腾了两天才最终搞定
硬件:
软件:
引导系统:Switch专用开源引导加载程序Hekate
虚拟系统:大气层(Atmosphere)18.1.0
在上一篇实现 HTTP 长连接中,研究了整体实现的方案
初步实现并上线后,相对于原先的短链接用法,整个链路的耗时下降了50%,还是挺有成就感的
在这一篇中着重讨论其中选择连接算法,单独写这一篇是因为在揣摩golang的连接池实现中发现了不符合预期的问题
golang版本如下:
1 | ~ go version |
业务有个需求是为taf的HTTP客户端实现长连接
我5年前在前公司就写过cpp的HTTP连接池版本sheep/HTTP_client实现广告项目的RTB
当初的那个实现很粗糙,凑活用就行,但是现在的这个实现是给全公司人用的,首先摆在面前的问题就是实现HTTP长连接的哪个版本?
个人倾向于1.1版本,对服务端要求低比较通用,最后确实选择了1.1版本,选定了版本随之而来又有这些问题:
是否需要实现Pipelining
是否需要解析协议上的任何控制字段
需要哪些配置字段?默认值是什么?
例如连接池的默认的空闲连接数量,这种默认设置最怕大佬问到底,为什么设为5?为什么设为10?
有现有方案就可以直接转移仇恨:为什么golang设为x?为什么nginx设为x?
以域名为粒度实现每个域名一个连接池,还是以ip为粒度
当初是实现了一个基于ip的Client用来实现rpc框架(每个ip单连接多路复用),基于Client又封装了ClientPool给redis, HTTP, mysql用(每个ip连接池)
现在看着不太对劲,HTTP的长连接应该以域名为粒度吧?
这个放到taf框架的博文里面去了,因为初版不打算为HTTP客户端实现太多功能
某后端服务作为入口网关,同时支持taf协议和http协议访问
taf协议访问量每日定时会变大,因此会进行定时扩容
最近一次定时扩容后,出现了大量ai告警,提示所有的http协议访问耗时都上涨了
最近实在太忙啦,好几个月没写博客了,趁着五一放假补一篇
最近运维同学调整了告警策略,将连续coredump才告警,改成了每次coredump必告警
业务部门顿时向我报障了taf框架的coredump
一开始core在了tcmalloc,因为tcmalloc不会第一时间coredump,所以内存问题会跑一段时间才出现
本周为了Taf框架引入了限流器算法,用于Trace上报时进行限流
早在写go的时候就使用过著名的golang.org/x/time/rate限流器,这是一个令牌桶算法,它允许在保证平均rate的情况下,有一些突发流量
还用过uber开源的github.com/uber-go/ratelimit限流器,这是一个漏桶算法,它能严格的控制每个请求的最小访问间隔,并允许配置一个最大松弛量(maxSlack)用于最大间隔误差
简单介绍下两种算法的大概实现和区别,随后分别深入两种算法的实现
令牌桶算法
由一个令牌桶和生成令牌的间隔时间组成。一开始,令牌桶被填满,然后以固定的速率生成新的令牌,直到桶满为止。当请求进入系统时,需要从桶中删除一个令牌。如果桶是空的(没有令牌可以删除),请求则会被拒绝或等待。
漏桶算法
模拟了一个漏水的桶。进入系统的数据被放入桶中,然后以固定的速率流出。如果桶已满,新到的数据则被丢弃或等待。由于输出的数据流是恒定的,因此可以用于控制数据的整体速率。
维护的项目代码有很多编码不是utf-8的,导致保存会把中文注释变成乱码
不止我一个人遇到这个问题,项目中有很多已经是乱码文件是别人导致的
我研究了一下,把文件用utf-8或者gb2312打开,再转换成gbk繁体,如果转换失败,那基本就是乱码
代码如下
1 | import os |
最近的几个系统都用到了定时更新配置
获取到的配置是需要高频使用的,不能直接使用字符串
需要预处理为整数或浮点数,甚至是一个整数数组
因此整理了一下Config设计:
分为元数据Meta,配置的存储和注册Config两个模块
在维护网络库时,总能遇到一些没太大用处,但是很有意思的小知识,细细碎碎又不成体系,记录一下
2015.5.22整理:
epoll下LT和ET的处理都是大致相同的
LT模式
读buff有数据 / 写buff有空间,就触发
ET模式
读buff有数据,且数据减少或调用epoll_mod时 / 写 buff 空间增加或调用epoll_mod时,才触发
LT模式例子:
https://www.cnblogs.com/lojunren/p/3856290.html
https://github.com/hurley25/ANet
https://juejin.im/post/5ab3c5acf265da2380598efa
https://www.zhihu.com/question/22840801
https://blog.codingnow.com/2012/04/mread.html
在ET模式中,需要主动把数据读完或者写满:
读处理是一直read
返回-1,检查errno,如果是EAGAIN那么不再读(缓冲区读完),如果是其他那么说明连接出错,进行报错然后也不再读。
返回0,说明对端关闭
返回大于0,成功读到数据
写处理是一直write,直到数据写完
返回-1,检查errno,如果是EAGAIN那么不再写(缓冲区写完),如果是其他那么说明连接出错,进行报错然后也不再写。
返回大于0,成功写数据
在使用tcp时,内核的tcp上存在读写缓冲区,上层app通过这个缓冲区来和实际的网络进行通信
app <=> 内核tcp <=> network